2024-10-17 10:10:45
这两天在读 Owen 的短想法,挺有感触的,所以在这里做一些记录。
最近买了 Airpods 4, 才发现原来降噪功能这么重要,这个功能成功的让我养成了听播客的习惯。科技啊科技。然后我发现有一些主播会刻意的用化名来做播客,相当于匿名做播客。听多了之后,我发现这才是正确做播客的方式啊,因为只有这种情况下,主播才会没有任何包袱的聊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作为听众,也许我们应该选择多订阅更加偏匿名的播客,而不是实名播客。 – 2024.10.14
匿名的状态更有助于真实想法的表达。或许以后我可能会再运营一个跟我当前完全切割的我的匿名状态的社交账号。
审美!审美!审美! 多和审美好的人合作!不论是产品还是生活!审美要靠好奇心和经验积累,见过的好东西越多,才越会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 2024.07.02
“为什么你能招到更好的人?” “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牛人过的不快乐” - 2024.06.10
推特像公寓房,但博客是别墅。 -2024.05.16
我想我现在理解什么叫:“你的特质需要被保护”这句话了。之前小宏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是客套,他说你的特质(比如对于产品的想法,直觉和审美)很可贵,需要被保护起来。当我现在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之后,发现一旦开始和某些”圈子“熟了之后,会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以前坚持的水准和道德标准会和所在的圈子看齐,离那个“有特质的自己”越来越远,所以最好还是要和那些一开始直觉上不喜欢的圈子/人保持一些距离。 - 2024.04.24
不喜欢看周刊形式的文章,希望每篇文章最好是一个标题下的内容,而不是汇总。个人觉得周刊形式的文章,作者写起来累,读者读起来也累。包括我博客里《各种链接》系列,写起来累死,因为至少要凑够个4条才好意思发,累死,等我的 EverEntry 上线,一举解决这个问题。 - 2024.04.24
这个短想法,也最终促使我的周刊再次进行升级改版。
应该要多和企业协作类的应用学习,学习他们的交互和设计,比如今天体验了 Clickup交互和协作体验一流,感觉比 slack 或者 飞书都好用,似乎都可以整体替代飞书,太牛逼了。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让团队变得高效应该优先以文档,任务为中心,而不是聊天为核心。所以飞书和 slack 其实都是反着来的,注定会降低效率。好震撼啊,这个应用就属于典型的,你不做出来,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应用 - 2024.04.22
在最近的工作中深有感触,如果以聊天为核心,每次都对需要的东西进行询问,即便是在两个人的情况下,也会极大降低效率。而如果人数继续上升,掌握资源的那个人,也就是被询问的那个人的时间又更会被极大浪费。
相对于文档式的沟通方式,只要撰写一篇文档,就可以服务无数个人。并且在撰写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自己优化并理清脑中的想法。
如果是一个稍微比较复杂的产品,那么应该长期维护一本产品之书,随时更新,而不是把各个教程分散到不同的地方。 - 2024.04.19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人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而不是让人变得和其他人一个样。 - 2024.04.02
在阮一峰的文集《如何变得有思想》看到同样的观点。中国的教育注重于灌输,而不是发现。这样教育的后果就是,当出现不同的,原本没有灌输进脑子的观点时,这个人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
不要怕一个人接触到坏的观点,而是要让他接触到所有的足够多的观点。当他接触地足够多了,他自然会分辨好坏。
看到一个说法:笔记是一种无限游戏,没有结果,只有过程。而博客是一种有限游戏,因为产出了公开的作品:博文。这说明我们不应该当一个完美主义者,只在脑海中或草稿箱中保留想法,反之我们应该尽可能完成作品,公开它,然后不断的练习这个过程。 我更坚定做一个以公开为目的的笔记软件了。 - 2024-04-02
我们不应该当一个完美主义者,只在脑海中或草稿箱中保留想法,反之我们应该尽可能完成作品,公开它,然后不断的练习这个过程。
找到了人生方向:就是极致的优化自己这一生的“受教育”工作流,可能包括“如何压缩知识以便更加广博的学习更多东西”,“如何快速有效的记笔记”,“如何优化搜索过往的记录”,“如何产生高质量的输出”,“用什么媒介包装这些输出” 等等等等。 – 2024.01.24
有些人整天参加各种大会,有那么多人生经验要分享吗? – 2024.01.10
我社交媒体的粉丝 90% 是来自于我的【Title:沉浸式翻译创始人】,比如在即刻上,我什么都没做就上线了一下,然后被不少人看到了,关注数量直接从个位数来到了 1200 多人。这件事似乎佐证了这篇文章 的说法。
这还挺悲哀的,但似乎是客观存在的。
这件事对写博客的启示是:
大家都很忙,没人关心你的内心世界,你过往的点点滴滴的思考过程。大家要的只是结果。
所以,我们在博客首页最好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最好的文章,其他的零碎东西让真正想关注的人能看到即可。
– 2024.01.10
或许你的内心世界,你过往的点点滴滴的思考过程,才是那只下金蛋的鸡。而你所做的某一个成功产品,只是那个最夺目的蛋。
我几乎没有仪式感,所以我很少会想去写年度总结之类的东西,我今天在床上躺了一天,在看《阿特拉斯耸耸肩》。 – 2024.01.01
我也没有仪式感,但是我还是像大家一样写了年终总结。
如果你觉得信息太多,你的时间不够用,没法看过来,那么说明你还不够闲,要想办法让自己闲下来。 – 2023.12.26
如果说以前我还对学精还是学杂还有疑惑的话,那么现在我没有了,All in 学杂,而不是学精。 – 2023.12.24
你应该用一个好电脑,但是你不能用一个好手机。让自己对电脑上瘾,而不是手机。 – 2023.12.20
好多人都要出海,但是出海的目的其实说白了是赚钱,因为觉得外国货币竞争力高,或者外国营商环境好,这种驱动力还是有点太功利了。我对出海没啥兴趣,我还没太大的意愿解决美国人的问题,已经有那么多人去帮美国人解决问题了。但是中国人更多,而且中国人的信息环境和工具又那么烂,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才是蓝海。 – 2023.12.17
只要我开始认真阅读 hacker news, 大约3个小时后,hacker news 就会ban掉我的ip, 所以我收藏了解禁 ip 的网址(你必须换一个ip才能访问这个接口: http://news.ycombinator.com/unban?ip=ip)
手机还是难用一点好,我现在用红米,一打开就各种广告,根本不想玩。 – 2023.10.11
我辞职之后的 3 年里,虽然也没做成啥,但是每天都有数不尽的事情想做,大多数时候都很兴奋,时间从来都不够用。 – 2023.09.22
为什么在公司里不容易干成事? 1. 很多想法一经讨论很可能被淘汰出局了。 2. 没有时间,公司很少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试错,去随心所欲地尝试。即使谷歌每周给你 1 天时间去弄 side project,时间也远远不够。 所以对我来说,唯一可取的办法就是努力赚到一笔能在朴素的状态下养活自己 10 多年的钱,然后自己就专心随意尝试,顺便慢慢地营造个人品牌(好让你的东西可以有第一批受众). – 2023.09.11
专注太重要了,一定要移除任何可能影响你分心的东西。所以我现在的书桌上,只有一个笔记本屏幕,几乎没有杂物,我坚持使用台灯而不是全屋照明。 – 2023.09.10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时间自由,而不是财富自由。前者更好实现,更有可操作性。 - 2023.07.25
阮一峰的博客文集中有一篇提到退休的概念。如果你每年的开销在 4w,那么只要存够 100w,放在股市中,就可以使用 34 年,从而实现退休。
我也想实现退休的目标,从而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计算出,为了这个目标,我需要付出多少。而达到这个目标,里程碑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近听了好多“杠杆”这个词,我理解像阮老师一样写一篇完整的教程也是一个杠杆,一篇文章,可能有一万人受用。我们应该尽量让个人的经验可以被普遍复制,这样既能优化我们自己的流程,又能帮助到别人。 – 2023.06.20
我们不应该投资于一个性能好的手机,因为如今手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提高你的效率,而是为了极大让你消遣,利用你的时间,所以我决定以后每一台设备都使用便宜的安卓机就可以(而且安卓上相对更自由,不过如果是我妈,我还是建议用 iOS)。电脑在这利用你的消遣方面相对就好很多。主要还是为了效率的。 – 2023.01.31
我也一直在有意尽量减少自己手机的的使用。
目前我手上的手机有两台,一台是 iPhone 13,用于日常生活。一台是 Redmi K50,用来偶尔打打王者。但是最近其实王者打的也很少了,这个手机也逐渐沦为工作微信专用机。
从前两年的想买 iPhone mini(后面因为非数字版价格差距不大,并且续航更长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数字版)